保護生物多樣性 打造“生機之城”
2021-1-24
5月22日是“國際生物多樣性日”。2020年,對全球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而言,是一個重要節點。
全球致力于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的人們,將總結過去10年全球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的進展,審議新的“2020后全球生物多樣性框架”,繪制未來10年甚至更長時間的全球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藍圖”。
邁向卓越全球城市目標的上海,也在規劃自己的生態“藍圖”-《上海市生態空間專項規劃(2018-2035)》。
身處城市轉型戰略機遇期的上海,十分清醒:適應新趨勢,應對新挑戰,必須有更完善的生態體系、更多元的生態要素、更復合的生態功能來支撐。
構建富有時代特征、本地特點的生態空間,竭盡所能保護生物多樣性,方能成為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生機之城”。
豐厚“家底”決定發展定位
在生態學家陳家寬眼中,高樓林立、人頭攢動的表象下,上海其實充滿生機,蘊藏著豐厚的生物多樣性“家底”。
上海所在的長三角城市群,僅地理位置一項,就在全球各個城市群中出類拔萃。
陳家寬表示,長三角城市群地處環太平洋經濟圈的西海岸近中部,上海正好位于近中點,而北美五大湖城市群局限于內陸,美國大西洋沿岸城市群、英國以倫敦為核心的城市群、歐洲西北部城市群以及日本太平洋沿岸城市群的位置又都偏北。
不僅如此,上海還背靠著世界第三大河流——長江,擁有調控城市環境能力的亞熱帶季風性氣候,以及得天獨厚的濕地資源——上海陸域分布有1650平方公里的河流、湖泊和人工濕地,此外還有2900平方公里的河口濕地,濕地占國土面積的47.89%,是世界上濕地比例最高的城市之一。上海的濕地不僅占比大,而且種類豐富,包括了河流濕地、湖泊濕地和濱海濕地等各種類型。
諸多優勢,讓上海受到了眾多鳥類和魚類“青睞”,因物種的多樣性而熠熠生輝。
鳥類從西伯利亞到澳大利亞的遷徙之路,上海是重要的中轉站,僅東灘鳥類自然保護區就記錄到鶴類、鷺類、雁鴨類等鳥類290種,每年超過100萬只次候鳥在此棲息或過境。截至今年3月底,上海記錄“在冊”的野鳥種類達到了502種,約為全國鳥類種類數的三分之一。
位居長江河口的上海,又因長江徑流與海洋洋流相互作用,形成咸淡水交匯點,許多大型江海洄游魚類在此育肥和適應咸水,為以后的海洋生活做準備。鰻鱺、暗紋東方鲀、刀鱭等大量經濟魚類和中華絨螯蟹在此棲息,這里還是長江江豚、中華鱘等珍稀瀕危動物書寫生命史的通道,是維持長江水生生態系統健康的關鍵節點。
將目光移向城市內部,上海還有大片的林地綠地、河流湖泊和大量農田,組成生態斑塊,為各類野生動植物提供了棲身之所。截至今年4月,上海建成區綠化覆蓋率達到39.6%,森林面積達到167萬畝,森林覆蓋率達到17.56%。刺猬、貉、狗獾等40多種野生哺乳動物,虎紋蛙、飾紋姬蛙、澤蛙等50種兩棲爬行類動物,都在上海安了家。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生態“家底”有多厚,人與自然的關系有多和諧,上海發展的站位就有多高。良好的棲息環境不僅為保護上海的生物多樣性提供了“沃土”,也改善了居民的生活環境,更帶來了新的發展機遇。
善待自然迎來轉型機遇
和諧美好的生態環境,需要持之以恒的呵護。
近20年來,上海始終致力于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在長江河口建立起自然保護體系,建設了東灘鳥類自然保護區、九段沙濕地自然保護區等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在全球尺度、流域尺度上都體現了重要的生物多樣性保護職責。今年,上海還把金山區全區域劃定為野生動物禁獵區,任何單位和個人嚴禁在金山區全區域內非法獵捕任何野生動物。這是上海繼南匯東灘、奉賢區、崇明區后的第四個野生動物禁獵區。
長江口中華絨螯蟹蟹苗時隔半個多世紀的再次“爆發”,則是上海保護生物多樣性的又一大創舉。長江口是中華絨螯蟹最大的天然產卵場,上海和全國的多方力量齊心協力,通過精準的監測定位、持之以恒的增殖放流等舉措,長江口蟹苗資源量已經恢復到上世紀60年代的豐產水平,在黃浦江邊散步的人們能驚喜地發現“大閘蟹”的身影。在經濟發達地區實現水生生物資源的極大恢復,上海為生物多樣性付出的努力,成為全球矚目的成功范例。
由于城市空間十分有限,上海特別注重從空間格局上強化生物多樣性保護,一方面提高生態空間的質量和功能,另一方面提升城市空間的效率。
“十二五”末,上海啟動了生態空間格局相關基礎研究工作,開展了生態敏感性和生態脆弱性評價,形成了生態系統服務重要性空間分區。
在大量研究的基礎上,2018年,上海出臺了生態保護紅線劃定方案,創新形成了“陸海統籌”的生態保護紅線格局,陸域、河口和近岸海域的重要生物棲息地都納入了生態保護紅線范圍,實施嚴格管理,總面積達2082.69平方公里,為保護生物多樣性提供了強有力的保障。
紅線之內,堅守留給子孫的生態家底,不可逾越;紅線外的城市地區,同樣可以“生機勃勃”。這是每一位上海市民對美好生態環境的向往,因此,上海從未停下優化城市生態空間格局的腳步。
上海因水而興,生物多樣性的“搖籃”離不開水的滋潤。近年來,上海逐步開展了黃浦江、吳淞江、金匯港等多條骨干河道沿線等的水林復合型生態廊道建設,完成骨干河網水系生態廊道造林2300余畝。
有研究表明,相比單一類型的生態空間,水林復合,即“水綠”復合生態空間調節局地小氣候的作用更加明顯,其內部的負氧離子濃度通常比普通綠地高30%以上。沿河道建設濱岸緩沖帶,還有利于截留污染、改善水質。據估算,50米寬度的濱岸緩沖帶可以削減13%至22%的污染負荷。這些復合生態空間改善、提升了所在區域的環境,也為諸多生物提供了理想的安家之所。
善待自然,自然便會回饋這份善意。上海一些重要的生態保護區域,在生物多樣性保護不斷強化的同時,也迎來了產業轉型升級的機遇,實現“綠水青山”向“金山銀山”的轉化。
在長三角一體化示范區內的金澤鎮,地處上海四大水源地之一的黃浦江上游水源地,數十年來堅守保護生態和綠色發展理念不動搖,因其良好的生態本底吸引了“華為小鎮”入駐,為當地經濟發展帶來了新氣象,形成了綠色高端產業模式。
毗鄰陳行水源地的寶山區羅涇鎮,持續實施了水源地綜合整治、河網水系水質提升與生態修復等項目,開展了以“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為核心的試點項目,高體鳑鲏、中華鳑鲏、興凱鱊、大鰭鱊等“鄉愁記憶”中的魚兒又“回家”了。生境的改善、生物多樣性的恢復,為當地產業帶來了新氣象,一批康養龍頭企業紛紛入駐,新風景帶來了新經濟。
現今,申城之“美”已然引人矚目;未來,這座城市必定更加生機盎然。
15年后,上海森林覆蓋率將達到23%左右,河湖水面率達到10.5%左右,濕地總面積不少于4640平方公里,規劃建設2000公里以上的骨干綠道……《上海市生態空間專項規劃(2018—2035)》明確,上海要建設與卓越全球城市總目標相匹配的“城在園中、林廊環繞、藍綠交織”的生態空間,通過“公園體系、森林體系、濕地體系”三大體系和“廊道網絡、綠道網絡”兩大網絡建設,形成復合高效的生態空間、提供更多的優質生態產品,打造一座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令人向往的生態之城。
來源:上觀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