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日報》頭版刊載上海市生態環境局黨組書記、局長程鵬撰文:讓綠色成為最動人底色最溫暖亮色
良好生態環境是最公平的公共產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從這個意義上講,十一屆市委九次全會提出的“五個人人”目標,每一個都與生態環境有關。實現“五個人人”,生態環境是不可或缺的基本要素,其工作成效直接關系人民城市品質的成色。
黨的十九大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人民對優美生態環境的需要,已經成為這一矛盾的重要方面。城市是人民的城市,城市建設就是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聚焦人民群眾的需求,不斷向人民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產品,努力創造宜業、宜居、宜樂、宜游的良好環境。
城市是經濟活動的中心。人在城市中的美好生活,都是建立在堅實的經濟基礎上,這就需要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同時,勇于承擔助推經濟高質量發展的責任。當前,要主動服務“六穩”“六!,統籌推進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生態環保工作,深化環評改革、優化環保執法監管方式和加強生態修復,為經濟發展騰挪出更大的發展空間和環境容量,做好污染排放的減法和環境容量的加法。同時,推動生態環保產業與人工智能、5G等產業融合,加快形成新業態、新動能。以綠色發展為抓手,為促進經濟發展創新環境政策工具的制度供給,拉動綠色新型基礎設施建設。
生態環境關乎民生福祉。小康全面不全面,生態環境是關鍵。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年,也是實現打贏污染防治攻堅戰階段性目標的“交賬”年。我們要始終堅持人民至上,按照“精準治污、科學治污、依法治污”的總要求,以中央生態環保督察和長江經濟帶生態環境問題整改為契機,推動全市生態環保工作再加力、再深化、再提升,對著任務書和時間表,逐項分解落實,逐件對賬銷號,確保各類考核指標和目標任務圓滿完成,不斷增進人民群眾民生福祉。
生態文化是城市文化的重要內容。城市化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必由之路,生態文明則是人類社會進步的必由之路。文化陶冶情操,價值引領方向和行動。建設人民城市的生態文化,要緊密結合超大城市社會生態倫理、生態道德和生態審美的特點,共同推進節能環保、低碳循環、清潔高效的生產方式,共同倡導綠色消費、綠色出行、綠色居住的生活方式,倡導垃圾分類新時尚,引領生態文化新風尚,厚植人民城市生態文化內涵,營造人人關心、重視和參與生態環保的良好文化氛圍和社會基礎。
生態環境治理是城市治理的關鍵環節。城市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離不開生態環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近日,上海結合實際制定印發了《關于加快構建現代環境治理體系的實施意見》,明確了生態環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總體目標、體系架構和重點任務。我們要充分發揮其指引方向、規范行為、提高效率的重要作用,不斷完善生態環保政策制度體系,不斷健全生態環保法律法規體系,不斷深化生態環保體制機制改革,全面提升我市生態環境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國際大都市乃至國家環境治理體系現代化建設探索新路、積累經驗、提供借鑒,回答好超大城市環境治理的實踐命題,從環境治理角度努力為講好城市治理中國故事,為世界超大城市建設和治理提供上海樣本、中國經驗、中國方案作出貢獻。
生態環境安全是城市安全的重要組成部分。城市越大,風險點越多,固守超大城市生態環境安全底線,必然要以系統性的思維,全周期的管理,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動仗,把防范風險貫穿到生態環保工作全過程。嚴格環境風險預警管理,強化重污染天氣、飲用水水源地、危險廢物處置和管控、重點排污企業的排放、核與輻射安全等日常管控和預警工作;加強突發環境事件應急處置管理,深入推進跨區域、跨部門的突發環境事件應急協調機制;提升風險防控基礎能力,加強智慧監測管控能力建設,為人民城市建設提供堅實的生態環境安全保障。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擔當。當下,全市生態環境系統各級黨政機關要主動跨前一步,適應新形勢新要求,對應“五個人人”目標,把人民群眾對優美生態環境的追求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把察民情、聽民意、聚民智作為謀劃工作的著力點,把人民群眾滿意不滿意作為檢驗生態環保工作成效的落腳點,奮力建設人人都有成就感、參與感、品質感、溫暖感、歸屬感的生態之城,讓綠色成為城市最動人底色、最溫暖亮色。
作者:程鵬 (上海市生態環境局黨組書記、局長)
來源:上海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