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從碳達峰到碳中和應如何實現這一艱巨目標
中國網11月5日訊(記者 彭瑤)因新冠肺炎疫情延期一年的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暨《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締約方大會第26次會議(下稱COP26)近日在英國格拉斯哥召開。碳達峰碳中和、綠色發展等議題持續引發全球關注。
COP26召開前夕,中國接連出臺《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見》《2030年前碳達峰行動方案》兩份重磅文件,為中國實現碳達峰碳中和明確時間表、路線圖。
公眾環境研究中心主任馬軍在接受中國網記者采訪時表示,盡管實現碳達峰碳中和是一項極為艱巨的工作,但中國近年來在污染治理過程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在綠色發展中尋找到了新的發展機遇。
為應對氣候變化作出中國貢獻
中國歷來是氣候行動的積極推動者和堅定踐行者。近年來,中國采取了一系列強有力的政策措施,調整產業結構,優化能源結構,節約提高能效,增加森林碳匯,提高適應氣候變化能力,取得了顯著成效。
截至2020年底,中國單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8.4%,超過了中國向國際社會承諾的40%-45%的目標。同時,非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費比重達15.9%,比2005年提升了8.5個百分點,對煤炭消費的依賴顯著下降。
今年7月16日,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正式啟動上線交易,第一個履約周期納入發電行業重點排放單位2162家,每年覆蓋的碳排放量超過45億噸,是全球覆蓋溫室氣體排放量規模最大的碳市場。
在馬軍看來,中國在應對氣候變化過程中取得的最大成效,是對快速增長的煤炭消耗和由此引發的碳排放進行了有效管控!皬2000年開始,中國煤炭的消耗量在12年間增長了3倍,2013年,中國開啟大氣污染治理,進行了產業結構的調整,使得煤炭消耗顯著降低,從而也遏制了碳排放快速增長的勢頭,為全球應對氣候變化作出了重要貢獻!
為碳達峰碳中和付出“艱苦卓絕的努力”
大力推進碳達峰碳中和是中國應對氣候變化理念的一項重要內容。2020年,中國向世界承諾,二氧化碳排放力爭于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下稱“雙碳”目標)。
國家發展改革委相關負責人表示,中國將完成碳排放強度全球最大降幅,用歷史上最短的時間從碳排放峰值實現碳中和,體現了最大的雄心力度,需要付出艱苦卓絕的努力。
馬軍表示,在當前全球發生能源危機的背景下,作為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中國不但要滿足本國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同時作為“世界工廠”,還要為全球的供應鏈在進行生產,勢必要消耗大量能源。
“目前,鋼鐵、冶煉、化工等一些重要行業減排路徑尚不清晰,一些關鍵技術還有待突破。我們整個能源結構、產業結構、交通運輸模式、建筑模式、生活方式都面臨著重要挑戰!瘪R軍認為,與隨著發展階段演進和高碳產業轉移實現“自然達峰”的西方發達國家相比,中國要在短短30年時間里從碳達峰到碳中和,實現社會經濟發展模式的徹底轉型,用“艱苦卓絕”來描述絕不為過。
實現雙碳目標是“我們自己要去做”的事
既然任務艱巨,中國又為何要如此嚴苛要求自己?
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發布的報告顯示,世界各國并沒有積極行動來兌現減排承諾,照此下去,全球氣溫會上升至少2.7℃,這將會產生災難性的后果。
馬軍表示,當前全球氣候形勢非常嚴峻,中國作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提出“雙碳目標”,充分展現了負責任大國的擔當。同時,中國本身在環境質量改善、能源安全保障等方面也有自己的需求。
“如果實現碳中和,能夠讓全國主要地區空氣質量達到世衛組織的健康標準,那么對中國的環境改善將起到重要促進作用!瘪R軍認為,一方面,中國大氣、水、土壤、海洋污染治理工作必須進一步推進,另一方面,通過大量可再生能源的利用,也將有效解決國內能源供給安全問題。
“中國統籌國際國內兩個大局,都需要去做這件事。從這些意義上來講,就可以理解中國最高決策層為何說‘應對氣候變化不是別人要我們做,而是我們自己要做’了!
馬軍建議,要借助市場化力量構建碳市場,通過綠色金融吸引社會資本進入;在供應端減少煤炭消耗,通過建設儲能設施減少可再生能源不穩定性帶來的影響,建設智能電網;在需求端遏制高耗能高排放項目,對高耗能產業進行節能改造。中國在數字化、信息化方面有自己的優勢,如強大的數據監測能力,各界可以應用披露的數據形成很多數字化的解決方案,此外中國也開發了企業碳排放核算平臺,可以借助這個平臺高效低成本地完成核算核證,為后續科學目標的設定、減排路徑的識別極大地提升效率。
今年9月,中國還宣布將大力支持發展中國家能源綠色低碳發展,不再新建境外煤電項目,充分展示了中國加快能源結構調整、構建清潔低碳、安全高效能源體系的決心和魄力。
“中國不但是可再生能源最大的投資國、使用國,也是最大的設備生產國,研發投入大幅提高,也可以為世界更多地輸出可再生能源的技術能力!瘪R軍說。